馬會知多少

字型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調查顯示 公眾對晚年抑鬱存誤解

02/01/2018

面對生活壓力、身體機能衰退、社交活動減少等影響,長者較易受情緒困擾,增加患上抑鬱症或更嚴重病症的風險。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早前撥款逾8,700萬港元,支持推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結合香港大學及六間非政府機構的跨界別力量,以四個地區為試點,提高長者面對晚晴生活的抗逆力。

為了解市民對晚年抑鬱的認知及態度,「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電話調查。今天(2月1日),「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教授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凱茵博士公佈調查結果。

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於記者會上表示,馬會重視長者的生活質素,「長者」亦是馬會的其中一個慈善策略範疇。他說:「馬會希望透過一系列預防性為主的支援服務,鼓勵長者實踐積極晚年,致力將他們的角色從受眾轉變為參與者,繼續與社會互動互惠。我亦希望大家能多點關心身邊的長者,成為他們強而有力的後盾,讓長者於社區安享晚年。」

調查於去年八至九月進行,以電話抽樣訪問了1,332位20歲或以上的市民。結果顯示,受訪者中52%認為,最少一成長者有抑鬱症狀;其中一半人更估計長者抑鬱達三成以上,結果反映市民察覺到長者抑鬱的情況普遍。一旦發現年長親友或鄰舍有情緒困擾,超過八成的受訪者亦表示,願意協助長者求助。

調查同時發現,港人對長者抑鬱存在三大誤解:

1)  「長者患抑鬱症屬正常」— 半數受訪者未能確定抑鬱並非老年轉變的正常反應;假若長者談及自殺時,約有四成受訪者表示長者並非認真。結果顯示,公眾普遍將長者抑鬱的現象「正常化」,公眾教育有待加強。

2)  「長者患抑鬱容易被發現」— 七成人以為在有身體病患的長者當中,抑鬱能容易被察覺;對於記憶問題是否長者抑鬱的症狀之一,受訪者亦意見分歧,五成二人表示認同,四成八人並不確定,可見公眾並不一定了解如何識別有抑鬱症狀的長者。

3)  「應提醒長者有福氣」— 面對長者抑鬱的處理方法,七成半人誤以為提醒長者自己的福氣或往好處看就能協助他們。

抑鬱症是常見的晚年疾病,但可有效治療或預防。林教授指出:「不少人想起晚年,便自然會想到灰暗、孤獨、無望等負面形象,因此容易會『正常化』了長者抑鬱這個現象。晚年抑鬱雖有一些生理成因,但心理社交因素例如孤獨、寂寞感等更值得我們關注,因為這些往往是我們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力量可以改變的。」
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黃博士提醒市民,可以多留意長者的狀況轉變及投訴,因為晚年抑鬱可以透過身體不適或認知問題等表現出來。同時,定時抽空陪伴長者,與他們共同發掘新興趣都能幫助長者走出抑鬱。她說:「不帶批判的聆聽與陪伴,有時更勝千言萬語。」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自去年10月,於觀塘、葵涌、將軍澳及深水埗四個試點地區正式展開,區內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與長者地區中心或綜合家庭服務隊合作,為有抑鬱風險或患有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的長者提供全面支援。此外,超過130名長者接受100小時培訓及實習後成為「樂齡之友」義工,並已進行了超過2,300次長者聯絡,接觸隱藏在社區中近150名抑鬱或有風險的長者。詳情請瀏覽:www.jcjoyage.hk

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會(「馬會」)成立於1884年,是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世界級賽馬機構。馬會透過其結合賽馬及馬場娛樂、會員會所、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以及慈善及社區貢獻的獨特綜合營運模式,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並協助政府打擊非法賭博。2016/17年度,馬會直接回饋香港社會305億港元。馬會是全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也是香港主要僱主之一,同時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馬會將繼續與香港市民「同心同步同進 共創更好未來」。


圖 1:
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表示,馬會重視長者的生活質素。


圖 2:
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中)、「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教授(右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凱茵博士(右一),以及「樂齡之友」義工曹女士(左一)及服務受惠者陳女士(左二) 。


圖 3:
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女士(右)、「樂齡之友」義工曹女士(左)及服務受惠者陳女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