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知多少

字型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基線研究 助提高長者生活質素

03/22/2018

為了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及機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5年在本港八個地區推行「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協助構建香港成為一個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計劃成立至今已資助共39個地區項目,直接受惠人數逾38,000人。「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於2017年擴展至全港18區,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共撥款超過1億9,000萬港元,當中包括委託四間大學的老年學研究單位,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提倡的「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八大範疇,進行全港基線研究,了解社區的長者及年齡友善程度,再針對不同地區的關注點推出適切項目。

今日 (3月22日) 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聯同四間大學的老年學研究單位代表包括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教授、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徐曉君博士、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助理總監劉嘉慧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副教授區美蘭博士公佈研究結果。

研究透過逾9,500份問卷及91個聚焦小組(逾700人),了解受訪者對長者及年齡友善程度的意見,當中約八成七受訪者為50歲或以上人士。研究發現評分最低的三個範疇分別為社區與健康服務、房屋,以及公民參與和就業,得分分別為3.67、3.71及3.87 (6分為最高分)。

張先生表示馬會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之一,一直以來都相當重視長者的生活質素,而「長者」更是馬會慈善策略範疇之一,透過一系列預防為主的支援服務,鼓勵長者實踐積極晚年,致力將長者的角色從受眾轉變為參與者,讓他們可以繼續與社會互動互惠。他說:「『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的全港基線研究深入了解市民對社區長者及年齡友善的看法,為計劃的地區項目提供實證基礎,針對地提升各區的長者及年齡友善風氣。」

計劃研究團隊綜合了問卷調查及聚焦小組分析指出,在社區與健康服務方面,低分原因是部分長者未能取得切合他們需要的服務,例如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及服務資訊不足等。在房屋方面,有長者表示對家居維修感到困難,例如難以負擔維修費用及欠缺可靠的維修相關資訊,令這方面得分較低。至於公民參與和就業方面,調查顯示長者再就業機會不足,當中受訪者學歷愈高,對長者就業評分愈低。另外,雖然「社會參與」是問卷調查中評分最高的範疇 (4.29分),但研究結果顯示沒有使用長者中心的受訪者對此評分較低,他們指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少,以及活動場地或室外空間不足等。

針對以上長者及年齡友善的主要關注點,計劃研究團隊提出四個提升本港長者及年齡友善程度的行動方向,包括提供長者及年齡友善的家居環境,提升生活質素;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及義務工作機會,促進他們就業;因應不同長者的興趣及需要,提供多元化的社區活動;與政府、商界等各界持份者合作,攜手推動長者及年齡友善的風氣。

第二階段的「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已經啟動,由本港八個地區,包括沙田、大埔、中西區、灣仔、九龍城、觀塘、離島及荃灣,擴展至其餘10區,讓計劃提升為一個全港性的項目。「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團隊將會就基線研究結果,聯同區議會制定為期三年的行動方案,提升各區的年齡友善程度,並於全港各區招募超過950名「齡活大使」,舉辦多個活動向參加者傳遞長者及年齡友善的訊息。其中即將推行為期一年的賽馬會齡活城市「全城‧長者友善」計劃,廣邀各界持份者,包括商界及公營機構,推行各項年齡友善措施和活動。有關計劃詳情,請瀏覽www.jcafc.hk/.

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會(「馬會」)成立於1884年,是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世界級賽馬機構。馬會透過其結合賽馬及馬場娛樂、會員會所、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以及慈善及社區貢獻的獨特綜合營運模式,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並協助政府打擊非法賭博。2016/17年度,馬會直接回饋香港社會305億港元。馬會是全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也是香港主要僱主之一,同時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馬會將繼續與香港市民「同心同步同進 共創更好未來」。


圖 1:
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表示,「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的全港基線研究深入了解市民對社區長者及年齡友善的看法,為計劃的地區項目提供實證基礎,針對地提升各區的長者及年齡友善風氣。


圖 2:
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右三)與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女士(左一)、聯同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教授(右二)、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徐曉君博士(左二)、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助理總監劉嘉慧教授(右一)、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副教授區美蘭博士(左三)及計劃參加者梁婆婆(中)於「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全港基線研究發佈會上合照。


圖 3: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團隊於發佈會上講解全港基線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