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馬術聯合會(Fédération Équestre Internationale,簡稱國際馬聯)2025年度大會於11月7日在香港圓滿結束。本次大會吸引來自全球73個國家及地區的馬術總會及13個持份組織,共267人參與這場盛事,除探討馬術運動的未來發展外,亦就多項重要議題作出決策。
國際馬聯年度大會負責全球馬術運動的整體方向、發展和管理。大會每年選址在不同地方舉行,今年是相隔27年再度重臨香港,並由香港賽馬會與中國香港馬術總會攜手合辦。
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兼中國香港馬術總會會長黃嘉純於大會致辭時表示:「今次大會正好為業界提供機會,評估全球馬術運動發展的現況,並制定未來發展藍圖。香港的馬術及賽馬界已準備好全力支持,我們將與內地夥伴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並攜手在內地促進馬運動發展。」
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是宣佈推出全新的電子馬匹護照(Digital Horse Passport)。該系統將於2026年開始分階段實施,旨在提升馬匹管理效率、加強生物安全標準,並促進馬匹的跨境流動。電子馬匹護照將整合馬匹身份、健康記錄、疫苗接種、馬匹通行文件以及微芯片掃描等重要數據,為馬主、運動員、獸醫和賽事官員提供全面的管理工具。
馬匹護照項目由國際馬聯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合作開發,國際馬聯獸醫總監Göran Akerström表示:「電子馬匹護照是馬術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僅提升了物流管理和生物安全,還進一步鞏固了馬術運動的誠信與馬匹福利。」
此外,11月7日晚,大會重頭戲之一的國際馬聯頒獎典禮(FEI Awards Gala) 在香港隆重舉行,表彰來自全球馬術界的傑出人物及團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黃嘉純及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亦出席見證這場盛事。其中,上海市體育發展基金會「人馬一心」的馬房管理挑戰賽專案榮獲2025年國際馬聯「激勵獎」(FEI Inspire Award)。該計劃由上海市體育發展基金會與上海市馬術協會於三年前共同創立,並由同時擔任馬會內地馬術大使的華天出任項目大使。
此外,浪琴國際馬聯新星獎(Longines FEI Rising Star Award) 頒發予愛爾蘭的Tom Wachman,以表彰他在馬術運動中的卓越表現;而比利時的Justin Verboomen 憑藉2025賽季的傑出成績,獲得 Peden Bloodstock國際馬聯最佳運動員獎(Peden Bloodstock FEI Best Athlete Award);比利時的Sanne Melsen 則榮獲 Cavalor國際馬聯最佳馬伕獎(Cavalor FEI Best Groom Award),表彰她對馬匹的悉心護理及幕後貢獻。
國際馬術2025年度大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鞏固了香港在亞洲馬術運動中的領導地位,並為香港馬術界創造了與全球領袖交流及合作的寶貴機會。
馬會是愛國愛港的世界級體育及娛樂機構,一直支持國家舉辦大型綜合運動會,包括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及殘奧會馬術比賽興建比賽場地,並提供獸醫服務的支援。其後,馬會又為廣州2010年亞運會及第19屆杭州亞運會的馬術項目,提供不同領域的技術支援。
今年的十五運會以及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會撥款逾五億港元支持香港及廣東賽區賽事,是香港賽區的唯一「合作伙伴」機構。廣東賽區方面,馬會將憑著舉辦馬匹運動賽事的豐富經驗,為十五運會馬術賽事提供技術支援。馬會馬術專家團隊為賽事提供支援服務及設備等,以確保賽事達到專業及高水準。
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會(馬會)成立於1884年,是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世界級體育及娛樂機構。馬會透過其結合賽馬及馬場娛樂、會員會所、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以及慈善及社區貢獻的獨特綜合營運模式,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並協助香港特區政府打擊非法賭博。2024/25年度,馬會回饋社會共391億港元。當中包括透過各項博彩稅、利得稅及獎券基金撥款,向香港特區政府貢獻301億港元,以及已審批慈善捐款90億港元。馬會是全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也是香港主要僱主之一,其慈善信託基金是位居世界前列的慈善捐助機構。
中國香港馬術總會
中國香港馬術總會是本地及國際上負責代表中國香港管理馬術運動的官方機構。本會得到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賽馬會及香港體育學院的支持,籌劃、組織及管理中國香港代表隊參加國際賽事。為培育馬術精英,本會為本地及海外馬術運動員提供指導、資助及培訓機會。同時,本會亦致力於推廣馬術運動及關注馬匹福利、定期邀請國際知名馬術專業人士來港舉辦研討會、工作坊及示範活動等,為馬術賽事官員提供進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