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刊物《駿步人生》,透過人物訪問、專題報道、精闢對話等內容,希望做到知性與趣味並重,為讀者注入正能量。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Michael Porter認為,現在正是上佳的時機,讓香港社會各界一同思考,商界、社會服務機構、慈善基金會和政府等,面對社會各種挑戰,應該扮演甚麼角色;而最終改變的關鍵,在於能否成功令相關人士和機構,由理解到接納以賺取利潤為手段,進而發展出可持續的營運模式。
他指賺取利潤和應付社會挑戰,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兩條支柱;再加上政府作為第三條支柱,社會才可以更平衡穩定。
( 按此下載全文 )里約奧運曲終人散,但運動員仍然日以繼夜努力訓練,為下一次出賽備戰。其實,暫未有機會在奧運衝金的體育項目,運動員依然默默耕耘。專題報道今次介紹三個好玩運動,了解這批運動員的心聲及關注,同時表揚他們一顆顆孜孜不倦的鬥心。
( 按此下載全文 )香港首位全職西洋拳擊手曹星如,憑著不屈的拼勁,十月初創出職業生涯「二十連勝」的驕人成績,讓拳擊運動逐漸為港人認識。
在成功背後,這位29 歲的「神奇小子」,也曾經迷失,日子過得渾噩,看不見前路,是拳擊讓他看清方向、找到認同,並為自己豎立了一個人生座標。他以經歷告訴年輕人,再辛苦也要向著目標堅持下去。
( 按此下載全文 )教導自閉症學生一直是學校及家長的挑戰。「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是全港首個專為就讀主流學校的自閉症學童及其家長而設的全方位支援項目,計劃包括派導師到參與的學校進行小組訓練,直接提升自閉症學生的能力,解決困難。
小四男生小焯經常在家裡及學校大發脾氣,加入小組初期態度不合作,後來導師發現他喜愛吃茶點,建議他與組員討論、投票決定下次吃甚麼茶點。小焯從此漸漸學懂與人相處之道,發脾氣的次數也大為減少。
( 按此下載全文 )流動服務穿梭大街小巷,服務不同階層,由救急扶危的醫護應診,到增進知識、滋潤心靈的圖書車,對生活在半世紀前的香港人來說,它們的出現,填補了正規服務的不足,提升了生活質素。今時今日,香港某程度上仍保留著這種流動服務模式,並因應時勢加入了新元素。
( 按此下載全文 )馬會主辦的「慈善共創 都市聚焦」國際慈善論壇在香港圓滿舉行。開幕禮當日,大會安排了著名小提琴家姚珏率領弦樂團,演奏幾首著名樂曲,構思獲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激讚。
馬會連續七年贊助的大坑舞火龍盛會,在中秋佳節動員三百多名老中青街坊,一起舞動全長二百二十呎的火龍,場面熱鬧。
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趁中秋佳節夥拍提供免費補習服務的陳葒校長,以及派發免費飯盒的「深水埗明哥」陳灼明,率領馬會義工隊落區送暖。
由馬會撥款二億港元支持興建的「恒生管理學院賽馬會住宿書院」開幕,每年提供一千二百個宿位,令學院今後能夠達到「四年一宿」的目標。
( 按此下載全文 )本地首個戶外影像藝術節《賽馬會ifva Everywhere》ifva 影像嘉年華,早前在中環海濱摩天輪舉行, 滙集了過百個藝術創作單位,集電影、動畫、媒體藝術、音樂、市集於一身。
( 按此下載全文 )2017年2月27 日舉辦「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宮囍——清帝大婚慶典」展覽,透過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及互動設施,讓參觀者深入認識清帝大婚的禮儀。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與來自紐約的R.A.R.E.環境藝術工作室和本地環保組織無塑海洋合辦「為海洋呼救」專題展覽,通過藝術品喚醒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及反思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手作市集每季舉行,吸引過百位手作人銷售自家製產品。
( 按此下載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