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刊物《駿步人生》,透過人物訪問、專題報道、精闢對話等內容,希望做到知性與趣味並重,為讀者注入正能量。
「水神」菲比斯 2016年告別泳壇時,總計參與過五屆奧運會,奪得合共28面獎牌,當中包括23面金牌。成功背後,他年少時確診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名成利就後又一度患上抑鬱症,公開承認曾有輕生念頭。游泳給予他一切,教曉他處世之道,如今「水神」轉型,以自己名義開設基金會,推廣游泳運動及水上安全,且看「飛魚」如何憑著堅毅,游出傳奇。
「Open」心窗「噏」心事 解危機
「Open 噏」讓年輕人透過智能裝置,隨時隨地得以「噏」出煩惱。在私隱受保障的情況下,求助者可以安心傾訴心事,紓解情緒,並可獲轉介服務,及時解困。馬會期望透過這個平台,持續有效地協助有情緒困擾的年輕人,並提升公眾對心理與精神健康的認識及應對能力。
Stand by You 導盲犬天使行傳
Trada 視一頭在美國出生的黃色拉布拉多導盲犬Rally為「女兒」。憶起配對後等待初次見面的一刻,她形容心情就像新郎見新娘一樣焦急。 現職香港導盲犬協會講座導師的她,每天上班或到機構分享,都與Rally結伴同行,牠儼然自己的光明天使。
協會獲馬會捐助成立「賽馬會教育及培訓中心」,在本地提供專業導盲犬繁殖、寄養、培訓、配對等服務。
「鐵血車手」黃蘊瑤 信自己
2010年負傷為香港在廣州亞運會奪得一面銀牌的單車手黃蘊瑤,談起當年的血淚,仍然感慨良多。近年轉投商界,她深信抱持運動員堅持信念的心態,會獲得一定成果。今期「Go!青一族」,這名「鐵血車手」與你分享她從克服創傷到退役後展開新階段的經歷。
匡智賽馬會松嶺學前及兒童服務大樓正式啟用,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提供多元化的復康服務,包括特殊幼兒中心以及住宿服務。
「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是透過家校合作及科技應用,在學校及家庭層面提升學童做運動的興趣,並培養成為習慣,令他們有更健康及均衡發展。
馬會連續六年參與「愛心送暖行動」,動員超過200名義工隊成員,探訪獨居長者及基層家庭,向他們送上愛心和關懷。
馬會董事李家祥博士代表馬會,出席和平紀念日悼念儀式,並在紀念碑前獻上花圈,向在戰事期間捐軀的人士致敬。
「浪琴表香港馬術大師賽」將於 2019年2月15至17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而「亞洲馬術週」也將於明年2月14至16日同場舉行,交流發展。
沙田馬場 細說40年的山與海
1970年代初期,政府決定填海以紓緩當時的住屋需要;同時,隨著賽馬運動逐漸普及,為應社會需求,馬會遂向政府申請在沙田興建馬場。走過40年,沙田馬場的出現,也帶動了沙田區的發展,與香港一起成長。
科技小子 發掘發限可能
19歲的何奕聰(圖右三)自言喜歡發問及討論,又會主動爭取比賽及實習機會。小小年紀心願之一是研發出手機應用程式,以定位系統幫助使用輪椅人士,找出身處附近的無障礙設施。
正在香港大學修讀工商管理(資訊系統)的他希望將來投身創科發展,敢想敢做一些現在未有人認同,但放眼十年後或會成功的事情。
食•健康 五色五味飲食法
被譽為「中醫界聖經」的《黃帝內經》,提倡五色五味飲食概念,是指以不同顏色及味道的食物對應不同臟腑,成為幫助身體防病養生的食療。例如入冬進補先健脾,可以選擇甘味食物,如淮山、五穀及黃色食物,如小米、南瓜等。
克羅地亞 善客行
一行三十多人完成了20公里步行籌款,並聯同當地義工參與孤兒院交流活動,如群體遊戲、拋乒乓球、寫中文毛筆字等,打成一片;更和孩子們一起品嚐從香港帶來的應節月餅,度過了一個特別的中秋節,同時令他深深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
鐘錶的出現為人類提供更準確的報時功能,而隨著技術不斷改良,設計亦日漸精巧。「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匠心獨運 — 鐘錶珍寶展」展出約12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機械鐘錶。
大館的最新專題展覽「關公駕到」設有多場專家講座、工作坊及學校活動,讓市民深入了解關公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新一屆「香港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培訓計劃」正招募學員,為期半年的課程,涵蓋寫作、創意、攝影、攝錄及體育評述。表現優秀的學員更有機會獲安排到本地傳媒機構實習。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正舉行年度JCCAC藝術節,其中主題視藝聯展以JCCAC成立十週年「廠出」為主題,帶出它由工廠大廈變身藝術中心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