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刊物《駿步人生》,透過人物訪問、專題報道、精闢對話等內容,希望做到知性與趣味並重,為讀者注入正能量。
羅乃萱與何志滌牧師結婚45載,走過高低順逆。兩口子由成長談到家庭的影響,還有夫妻相處之道、親子教養,以至在經歷新冠疫情後,如何讓社會重新出發。不論是維繫美好婚姻或是建構和諧社會,夫妻二人一致認為溝通最為重要。
都市「游」樂園於1972年啟用的摩理臣山游泳池,是由馬會撥款興建、全港首個室內兼有暖水供應的泳池,令游泳不再受天氣、溫度影響。在早期香港康樂設施欠奉的日子,游泳池的啟用更成為連繫不同群體的地方。
50+義工新鮮人新世代的義工服務不再限於社區探訪、環保清潔、賣旗等活動。兩位義工「初哥」分享在計劃中,學習了解服務對象遇到的問題與需求,為傷健人士和少數族裔婦女策劃並實踐其服務計劃。
《三指奇幻旅程》「三指鋼琴家」黃愛恩博士在美國生活七年,不同的學習經歷改變了她的人生觀,更讓她放下執著,活出自我。今年3月,她參與由馬會與香港藝術節聯合主辦「無限亮」計劃的演出,將她的所思所想都注入這場音樂會中。
度假營再進化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度假營於2013年獲馬會資助,加建第四代人造草運動場,及一幢可容納52人宿營的賽馬會大樓,讓營地容納更多營友,參與不同文娛康樂活動。
身兼香港傷健策騎協會會長的馬會主席利子厚,到馬會轄下的屯門公眾騎術學校,與一眾嘉賓出席協會的模擬馬匹啟用儀式,了解設施如何為傷健人士提供馬術治療。馬會早前與第19屆亞運會組委會(亞組委)簽署合作備忘錄,為杭州亞運會馬術項目提供技術支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於四月圓滿結束。馬會連續第二年支持賽事,並成為其官方社區合作夥伴。2018年開幕的大館今年踏入五週年誌慶,歷年來舉辦超過3,900場的表演、活動及展覽,涵蓋本地及國際藝術文化節目,吸引訪客累計逾1,300萬人次,成績令人鼓舞。
一盅兩件的快樂 文慧妍的「流動五感大茶樓」於2020年「開張」,將茶樓帶入安老院舍,因應院友的吞嚥能力,提供包括正餐、碎餐和軟餐的精緻點心,幫助他們重拾飲食的尊嚴與樂趣。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四月至七月初支持一系列精彩的藝術節目及教育計劃,包括「虛擬凡爾賽宮之旅」巡迴展覽。「鼓掌 – 創新教育歷程」多元出路計劃項目,為參與的學生提供貫穿中四應用學習至高等文憑的一條龍學習歷程。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開展為期三年的「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以建立非藥物痛症管理模式,並推廣至社區。港大社會科學學院開展的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協助市民觀看並學習靜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