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刊物《駿步人生》,透過人物訪問、專題報道、精闢對話等內容,希望做到知性與趣味並重,為讀者注入正能量。
為香港贏得首面奧運金牌的「風之后」李麗珊,人生上半場在海上競賽,下半場專注家庭,形容為人父母,較做運動員更辛苦,既沒有「說明書」也沒有固定訓練模式,需要考慮每個孩子的性格。她在專訪中,談丈夫說兒女,回顧風與海的比賽日子,以及對香港體壇的期望。
BB來了 新手爸媽大考驗
二人世界變成三人行,處理不當除了影響夫妻感情,更可能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馬會支持的「賽馬會『開心爸媽』新手父母支援計劃」,提供育兒工作坊、產前產後支援小組、家長互助小組及親子活動,讓家長一起交流、學習、分享育兒經,盡力讓孩子健康成長。
不要總是坐定定 孩子,move!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天要有60分鐘的中至高強度運動,但香港少於一成半人達標。為培養孩子定期運動的習慣,馬會與中大合作推出「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包括以運動手帶,全天候記錄學生的運動情況,以便研究團隊進行數據分析,為孩子提供更多運動機會。
舞劍的少年崔浩然 停一停 諗一諗
回顧15年的運動員生涯,崔浩然形容是「先甜後苦」。早年參加比賽,沒有背負太多的勝負包袱,一心朝著目標前進,很能享受比賽的過程。然而隨著資歷提升,承載了更多的責任及期望,即使比賽過後,仍難以放下緊張情緒。決定退役,坦然不捨教練與隊友,卻期待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今年第七屆的「浪琴表香港馬術大師賽」圓滿結束。作為賽事的創辦夥伴,馬會今年支持創辦三項亞洲錦標,包括「香港賽馬會亞洲青少年大獎賽」,讓亞洲騎手有機會在國際頂級賽事中一展實力。
迎豬年,馬會連續第24年參與國際花車巡遊匯演,今年主題「攜手同進慶新春」,以象徵吉祥的傳統中式如意結為主打,其環環緊扣的設計,寓意馬會與社區緊密連繫,致力推動跨代共融。
馬會撥款二億元支持珠海學院興建「賽馬會教學大樓」,預計從2020年起,每年惠及逾4000名學生。
視障提琴少女 奏出無限可能
年僅18歲的視障少女丁怡杰想成為小提琴家,需要比別人更用功。她背誦歌曲的每一個音符,日練六小時,甚至獨自來港,修讀演藝學院的小提琴課程。
香港藝術節與馬會合辦的「無限亮」計劃,讓多位身體殘障的藝術家實現夢想,展示不同才華,丁怡杰獲邀於3月舉行一場小提琴獨奏會。
時間的歷史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讓我們回顧鐘錶的歷史。香港科學館與故宮博物院及倫敦科學博物館合作,借來大量來自英國、法國、瑞士及中國的古代鐘錶,共有5件中國古代計時儀器、120組歐洲的機械鐘錶、35組18世紀的鐘錶製作工具等。
甜 幸福的味道
據說甜味能刺激腦内分泌「多巴胺」,使人緩解消極,感到愉快幸福。桂花糕、鳳梨酥、綠豆糕、馬卡龍、蒙布朗栗子蛋糕、法式劇院蛋糕、檸檬撻……你喜歡那一款 ?
亞得里亞海 最鮮活的味道
根據當地人推介,來到海邊的寮屋式海鮮檔,盡嘗活青口、八爪魚、海膽和小紅蝦等,大讚海鮮即撈即食,鮮活美味。
馬會連續七年支持的香港花卉展覽,今年以「大紅花說願」為主題。除了大紅花,更可以觀賞來自各地的花卉、造型優美的盆栽、花藝擺設和園景設計。
馬會與香港藝術節聯合推出的「無限亮」計劃,邀得四位侏儒症患者演出互動劇目-《母親》,在黑暗的房間內有謎一般的任務,讓觀眾與表演者合作破解。
適逢明年為貝多芬誕辰250週年,歐洲頂尖漢堡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以貝多芬的生平和鉅作,編排出《貝多芬計劃》,透過舞步帶領觀眾探索貝多芬的音樂世界。
由大館及衛爾康基金會合辦的「疫症都市:既遠亦近」展覽,展出本地及國際藝術家的作品,探索疫症如何影響心理及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