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刊物《駿步人生》,透過人物訪問、專題報道、精闢對話等內容,希望做到知性與趣味並重,為讀者注入正能量。
馬會主席利子厚四歲騎上馬背,從此與馬結緣。由習騎到成為馬術運動員,領悟出再多的訓練與準備,也未必敵得過世事無常 — 例如天氣變化、受傷等突發事情。面對轉變,他認為首先不要嚇自己,然而也不要太執著,要靈活應變。且聽他細說與馬的因緣。
忘了,忘不了!於2000年投入服務的賽馬會耆智園,是香港首間專為腦退化症人士而設的綜合服務中心,提供「以人為本」的一站式服務;同時為照顧者和醫護人員提供培訓,加強對腦退化症的支援。
結伴瞳行「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瞳心童行計劃」透過與學校和非政府機構合作,主動接觸弱勢社群的4至12歲學童,為他們提供詳細的眼科檢查,希望及早找出問題,作出適切治療,從而改善其學習條件,甚至減低致盲風險。
與癌共舞抗癌少女甄紫淳今年踏入20歲。她以前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新事物;經歷患癌,令她知道不能再錯失機會,反而要更勇敢接受新挑戰。康復後,她加入舞團,參加演出、比賽,去年更奪得「傑出學生選舉」的最佳進步獎。
時光倒流七十年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前身是有逾60年歷史的鯉魚門海濱學校,2011年獲馬會撥款支持,活化成今日的資源中心。館內展出歷史文物,更設社區導賞、藝術工作坊,帶你時光倒流70年,深入鯉魚門,來一場光影漫遊。
香港賽馬會與中聯辦簽署兩份合作協定,開展多個香港青少年體育、藝術、歷史文化交流活動及科創實習,並舉辦文化藝術行政人員培訓計劃,為香港培養優秀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共創明『Teen』計劃」的學員們,透過參觀而認識馬醫院內的各項設備,並了解醫院如何透過多元化的醫療和護理服務,提升馬匹的健康,確保牠們於訓練及競賽時的安全。建於1978年的香港賽馬會薄扶林公眾騎術學校,現正進行重建,預計2025年秋季重新開放,屆時可以容納更多馬匹和小馬,提供不同程度的騎術課程。馬會大力支持的第51屆香港藝術節圓滿結束。為培養學生欣賞世界級藝術表演的興趣,馬會多年來的捐助同時涵蓋「香港賽馬會學生專享節目」,讓學生可以免費觀賞不同的演出。
體育面前人人平等賽馬會「開聲體」體育口述影像服務項目經理劉誠君說:「每次提供服務,都由兩位口述影像員即場旁述賽事,視障人士邊戴著耳機收聽,邊摸著觸感紙,了解球場及球員資料。」他希望有關服務可將「體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宣揚出去。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米羅的詩想日常」展覽,帶來胡安•米羅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海報的94件傑作,以及影像資料。賽馬會「婚姻•再思」計劃,邀請一對結婚逾廿年的夫婦,分享相處之道,讓大家了解如何化解和避免夫妻衝突。「賽馬會專業創未來計劃」共開設600個工作職位,協助首次求職的畢業生了解個人價值取向和興趣所在,從而配對相應職位。賽馬會健健康康創新「肌」計劃,針對50歲至70歲人士,通過肌肉訓練,提升功能性健身及體育知識,促進健康生活。